4个案例告诉你,如何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做设计!
研习设订阅号
设计干货 杜绝注水
我们做设计也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所以经常会学习和借鉴以前的设计大师们的作品,但很多同学心里可能会产生疑惑:好看是挺好看的,但是怎么总觉得看不懂呢?
想看懂一张优秀的作品,除了看设计稿,还要去了解创作背景,甚至设计师的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,对作品真正理解后,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借鉴。借鉴可以从构图和风格考虑,今天我们就先从构图出发,通过介绍4位设计大师,看看如何找到可借鉴的部分,为自己的设计做加分。
约瑟夫·米勒-布罗克曼是瑞士的一位平面设计师、字体排印师和教育家。1936年在莱比锡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,并专注于平面、展示设计和摄影,奠定了瑞士风格的理论基础,被认为是“瑞士平面设计先驱”。
他还出版过多本设计书籍,其中《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》更是被翻译成多国语言。在书里布罗克曼填补了网格设计理论与应用的空白,系统地讲解了版面中排印的方法论,到现在这本书仍然是设计师必读书目之一。
布罗克曼的作品是瑞士风格的典范,并且在早期他就通过摄影来达到极具动态感的表现力。
布罗克曼在1960年设计的「电影」海报,是他众多代表作中的一张,使用了经典字体Helvetica,整体简单有力而不失优雅,它的成功与数学中的比例存在极大关系。
设计师肖尔德曾经提出:一个完美的矩形应该包含一个看不见的正方形。约瑟夫·穆勒的《电影》则比奇肖尔德更早更大胆,上方红色小字底部到标题底部,是一个正方形。海报下半部分可以看作是这个简约布局的坚实底座。
除了其本身完美的比例关系外,这张海报的构图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,看似普通的上中下结构,但通过左边的轴线对齐,本来常见的构图变得独特了。
我们以这一张海报为基础,尝试提取作品中的矩形结构,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版面。
提取原图结构之后,
尝试应用
在自己的设计中。
这是我们所需的文案和图片。
为了避免受原作影响,在开始设计之前,我们可以先找到合适的参考风格,例如这里我想要这种通过线条的形式呈现空间与建筑的效果。
对于主体的塑造,根据参考风格,从图片延伸出具有“建筑”感的立方体。并在这个焦点区域内置入标题,让人一眼就能识别主题。
把主体放在中心,形成上中下构图。在上下编排其它文字。下方为左中右结构的文字组,根据内容加入奖章和麦穗作为装饰。
可以看到这些编排都是对齐原来的矩形结构的,继续贴合矩形结构,在图形周围加入小字号的文字丰富版面。
最后把背景更改为黑色,会和奖章与麦穗带来的高级感和荣誉感更贴切。
研森设计稿
大师作品
👈向左滑查看前后对比
阿明·霍夫曼,瑞士平面设计师和教育家。从26岁开始教育生涯,并长达45年。在教学中,他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完成大量创作,并且经常只能用黑白双色,他认为:当一切都回归黑白,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观者,所有的对比和冲突都变得更明显、更好理解了。
他基本也只用黑白或2种有彩色构成版面。因此他的作品优雅节制,并影响深远,为瑞士风格的平面设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1965年出版的《平面设计手册·原理和实践》,今天仍在印刷发行。在书里霍夫曼对图形最基本的元素点和线,从本质上进行剖析探索,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一种有序的方法。
瑞士国际风格最有效的沟通形式之一是海报,霍夫曼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设计海报,其中很多都是为巴塞尔城市剧院做的。
其中1959年为芭蕾舞剧《吉赛尔》设计的海报,通过简单的排版和无彩色,强化了芭蕾的动态与美感,被评价为“瑞士平面设计的标志性设计之一”。
这个是典型的左右构图,左边亮白色的大标题进一步衬托了灰色调的人物。旋转的舞姿,加上头部和脚踝以下被裁切,人物瞬间变成了具有动态感的图形符号,而不是单纯的三维图像。
我们可以参考这里的左右构图,提取海报中的矩形结构。
提取原图结构之后,
尝试应用
在自己的设计中。
这是我们所需的文案和图片。
这次我借鉴的是,通过文字变形把文本转化为图形的风格形式
考虑这里为了迎合蔡国强“烟花艺术家”的身份,所以主体通过Ps中的文字工具,形成烟花图形来呈现。
首先是下方的标题部分,选中文本,点击上方的创建文字变形,选择“拱形”样式,设置相关参数。
上方的火花,同样使用的是文字变形,但需要分成三部分。首先是中间的一整束,这里选择的是“贝壳”样式,并在垂直方向上设置合适参数。
两边的火花则是“扇形”样式,但要注意的是,右边文字的“水平扭曲”为正数,左边则为负。另外,每组文字根据扭曲程度,参数设置也会有所区别。
最后为烟花增加描边和底纹,增加图形的整体性。
接下来就可以编排文本了,根据矩形结构按顺序置入标题和主要信息,与下方小字形成上下结构。最后一步加入圆点装饰与主体呼应。
研森设计稿
大师作品
👈向左滑查看前后对比
皮特·兹瓦特是荷兰20世纪的著名建筑师、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师、教育家和工业设计师。起初他从事的是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,直到34岁时才开始接触平面的相关项目。因此在平面设计上他受到建筑设计很大启发,他常将自己的设计描述为用文字来构筑页面。
后来他在鹿特丹美术学院开始了教育生涯,1933年因为教育观点激进被劝辞。1942年又被纳粹逮捕,战争结束被释放后,从此开始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三个阶段:工业设计。
在平面中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排版规则,而是热衷于尝试新事物。例如将平面和构成主义和风格派运动、达达主义、摄影等新兴内容相结合。虽然1926年才接触摄影,但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更清晰快速地传达信息,照片的使用频率也在1927-1928年达到了巅峰期。
因此他的作品中经常包含这些特征:风格派中常见的黑白红三色、大量几何形状、字体混搭、蒙太奇。
这是兹瓦特1928年为荷兰海牙电影节设计的海报,是“兹瓦特风格”的有力示例。国际电影节是 1920 年代后期的新现象,标志着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出现,这与兹瓦特在平面设计中热衷的新表现形式正相契合。
他结合了荷兰国旗的红、白、蓝三色,使用不同大小和风格的字体,并使用强烈的对角线来强调关键词“电影”。
左下的2张图片形成蒙太奇:一双眼睛,全神贯注地盯着右边的电影镜头,进一步暗示主题。还有精心设置的比例、色彩、留白和整体的平衡,使这个作品成为了荷兰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。
前面2个案例我们参考了上中下构图、左右构图,最后的设计结果也保持了上中下和左右构图。在这个案例我想作出更大的变化。
忽略海报中的形式感,根据布局提取最基础的矩形构图。
提取原图结构之后,
尝试应用
在自己的设计中。
这是我们所需的文案和图片。
先找到合适的参考风格。这一次我希望采用鲜艳的颜色和图片反相,来打破人们对传统雕塑的印象,形成耳目一新的效果。
首先是标题,通过挤压和嵌入图形增加图形化。然后按照参考作品的构图,对角放置图片。
我们可以灵活变通,不需要完全遵循原来的对角构图,例如这里使用的矩形结构不变,但是在“右上”和“左下”的大留白增加内容。
接着遵循矩形网格,在内部的留白上加入讲座信息。这时候留白更小更琐碎了,就可以嵌入一些小元素,既填充了留白,又增加了画面丰富性。
修改文字颜色,底部叠加纹理素材。
把背景改为黑色,画面变得更有质感,同时图片和文案也更清晰易读了。
因为讲座主要还是面向学生群体,所以我选择把图片反相,给人新鲜新潮感,改变讲座和雕塑的严肃印象,反而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。
在Ps中,可以通过快捷键“Com+i”为图片快速反相。
研森设计稿
大师作品
👈向左滑查看前后对比
洛拉·拉姆,瑞士平面设计师和插画艺术家。拉姆属于早期的女性设计师先驱之一,却因为性别关系在1960年被拒绝进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(AGI),因此在行业内一直都不算知名。
拉姆擅长使用插画、图片和字体,她的作品既是整洁严谨的瑞士风格,又独具英语国家那种俏皮幽默感,总是充满活力。
她曾经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百货公司工作,在这里她做的广告设计直接面向女性。然而她没有展示女性的性感、在家庭或田园劳作等传统形象。
她通过自己的风格将文字编排和插图混合。在她笔下的女性是灵动有趣、奢侈和国际化的,因此在当时大受欢迎,离职后百货公司还专门将她聘为顾问继续合作。
前面我们都是参考的竖向海报,其实无论什么尺寸,借鉴的道理都一样,例如我们选择这张横幅的作品。
这是拉姆为百货公司做的一个设计,不同动态感的大衣横向排列,与人物独立、现代、美丽的形象正好搭配,极大地推广了当时意大利高端成衣的兴起。
人物和横排大衣形成的十字交叉,是我们在横向海报中常见的一种构图。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个布局来做一个新的设计。
同样也是通过矩形线框提取构图形式和整体的布局。
提取原图结构之后,
尝试应用
在自己的设计中。
这是我们所需的文案和图片。
传统文化可以搭配西文的衬线体,同时参考右上的编排方式,通过文本位置而不是字号对比,形成节奏,并增加画面精致感。
把原来横向的大衣,替换成大标题,用颜色区分文案,和主体人物形成十字构图。
宽字距可以增加精致感,但是使用原来的矩形结构,“群借华”显得有点挤了,所以对齐网格,拉宽矩形结构(蓝线向右移动一栏),为“群借华”腾出更多空间。
接着把次要信息区分层级后,依然遵循矩形结构和网格,排到版面里。
最后把背景改为黑色增加视觉冲击力,和提高画面质感。
研森设计稿
大师作品
👈向左滑查看前后对比
🔽案例集合🔽
文章案例汇总
写在最后
今天我们一共介绍了4位设计大师,来为大家展示了如何从构图上借鉴大师的作品。其实除了构图,字体和色彩、图片处理手法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点。下午的研讨群我将会从新的方向做尝试,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参与哦。
无论如何,1张图最好只借鉴1个点,避免受原作影响形成抄袭。同时根据主题,为自己的设计加入更合适的风格,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。我们下期再见!
往期文章推荐
由于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机制,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,为了以后能及时观看到我们的教程和文章,看完文章后记得给我们点个“在看”哦。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,这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。